2月9日省海洋漁業廳根據省食安辦通報,近日在洋浦近海海域出現不同程度的死魚現象,組織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等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調查監測。
  2月9日下午2個工作組到達洋浦和海頭兩地。現場發現,在洋浦港近岸海域有呈條狀分佈的藻類聚集帶,水色呈棕紅色,無腥臭氣味,礁石灘上有少量死魚。海頭港近岸海域,水色較為混濁,略有腥味,有零星的死亡貝類和沙蟲。據群眾反映,2月3 日起海頭港北港燈標往洋浦海域方向開始出現零星的魚仔死亡現象,2 月8 日開始出現了貝類和沙蟲等海洋生物死亡。2月9日,港池內藻類密度較大,2月10日上午觀測時密度明顯較小,現場判斷原因為2月9日晚上天氣變化,氣溫突變所致。
  10日上午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在洋浦和海頭布設了7個監測站位。結果顯示,監測海域中的浮游植物優勢種為球形棕囊藻(一種赤潮生物),密度超過了球形棕囊藻密度基準值,最大超出10倍,監測海域水質變差,局部為四類,洋浦至海頭一帶海域因球形棕囊藻異常繁殖引發了局部赤潮。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龍麗娟研究員介紹,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其產生的機理很複雜。目前已知中國沿海海域能引發赤潮的生物有150餘種,在適宜的營養條件和水溫、氣象、鹽度、水文條件下,某些赤潮生物會大量繁殖,引發赤潮,死亡後造成水質惡化。生物赤潮的預防是一個世界難題,目前最好的辦法是加強監測預警,發生赤潮後及時避開事發海域。球形棕囊藻是我國南部海域常見赤潮種,每個群體呈半透明囊性小球狀,直徑隨其生長期大小不等,最大可長到100毫米左右甚至更大,每個群體內(即囊內)則是許多個單細胞個體。大面積棕囊藻的生、消可長達幾個月。其危害在於該藻球形群體外圍具有一層柔軟的膠質被且藻體含多糖,粘稠度大,當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時,其粘液便緊緊貼在魚鰓上,影響魚的呼吸和攝食,致使魚類窒息缺氧而死亡。
  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主任周濤高工分析,每年春季,球形棕囊藻在海南西部海域形成優勢種群,在適宜的條件下易誘發赤潮,今年春節期間氣溫持續偏高,引發了本次局部海域的赤潮現象。根據現場觀測和監測分析結果,目前赤潮規模不大,但需要加強監控。同時,建議當地漁民在捕魚作業中註意避開赤潮區域,海水養殖戶增加水體打氧操作。因赤潮造成的魚類窒息死亡易在水中腐爛變質,提請民眾不要取食這些死亡魚類。
  省海洋漁業廳總工程師潘駿表示,海洋漁業部門將密切跟蹤本次赤潮發展,相關技術單位正在開展進一步的監測,有關情況將及時向社會發佈。目前,各市縣已對打撈上來的數百斤死亡魚類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省海洋漁業廳已要求沿海市縣加強對相關海域的監控,嚴禁打撈此類死亡魚蝦上市流通。  (原標題:專家解讀洋浦等海域死魚:高溫引發局部海域赤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d11cdzd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