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日電 (記者 吳振東)拳拳民生情,悠悠愛國心。過去一年,在滬全國政協委員聚焦國家改革全局、心系地方萬千民生,共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266件,向上海市政協反映社情民意161篇,用勤勉履職踐行著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神聖職責。
  為全面深化改革鼓與呼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期間,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革除體制機制之弊,講真話、道實情,提案提交量比上屆同期增長102%,共計216人次在小組和聯組會議上發言,提出了不少有深度、有力度的咨政建言。
  空氣污染治理,是兩會熱詞之一。在滬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中,涉及“PM2.5”、“治霾”等環境保護治理的比例超過一成。上海市納米科技首席科學家藍閩波委員認為,機動車尾氣排放是PM2.5的重要來源,而在各類機動車中,公務車比例不小,他在提案中指出,政府應當率先垂範,大幅減少公車採購,並轉向側重電動汽車,以減少污染排放,同時也給新能源汽車推廣作出示範。
  朱成鋼委員則建議,污染 “爆表”要設立應對機制,應儘快將極重度空氣污染列入環境災難範疇,當發生這一情況時,政府必須依法採取緊急應對措施,實施社會動員,減災避災。
  委員們重點關註的民生事業改革還包括醫療、教育等方面。馮丹龍提出,應建立政府、社會、企業、患者多方籌資的特藥救助機制,深入緩解大病患者因病致貧問題;印傑委員談到,“4%”不應是公共財政性教育經費的終點,隨著GDP增加,比例也需逐步提高,但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切實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在收入分配改革上,蔣洪、張兆安委員認為,打破壟斷的力度要更大,還要通過減稅、減費,讓企業有更多錢去增加員工的收入。下轉◆5版(上接第1版)
  此外,周漢民委員《把收費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大會發言,姚明委員“將體育回歸教育”的論點等,都引起了媒體和社會廣泛關註。李紹德、藍閩波、段祺華、趙雯等6名委員的提案還被編入2013年全國政協《重要提案摘報》。
  助力上海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一年來,立足上海市政協搭建的良好平臺,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全年共參加市政協及專委會組織的調研、視察及協商議政等活動596人次,參加特邀監督員民主監督活動18人次,為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在中央決定設立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後,段祺華委員與上海市政協社法委聯合舉辦“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法治環境建設”論壇,王新奎等委員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法律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意見建議受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此外,楊健委員的“關於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改革的建議”,得到上海市主要領導批示。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高樓林立的上海,電梯安全備受關註。尤其在全市運行的16萬臺電梯中,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已達1.4萬餘台,維修資金卻得不到充分保障。多位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圍繞 “消除上海老舊電梯安全隱患”展開調研。經過座談協商,主管部門吸收採納了委員們對於電梯維保領域專項整頓的8項措施,進一步健全了電梯運行安全管理。
  在城市化進程中,上海近郊建起了多處大型居住區,每年導入人口數以萬計,管理上卻成本高、難度大。鄭惠強委員建議,應提升大型居住區信息化管理水平,配備“大居”的信息化專業隊伍,並著力研究和建立政府部門、服務平臺開發商、信息內容提供商等主體間的合理運行機制,促進精細化管理。如今,這一構想已在上海多處“大居”逐步實現。
  圍繞國家戰略貢獻智慧
  圍繞西部開發、中部崛起等重大國家戰略,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們走出上海,到邊疆、上高原、訪農村,務實擔起上海與中西部地區全方位、多層次、深領域交流合作的橋梁和紐帶。
  去年8月,在滬全國政協委員帶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題深入青海腹地,實地考察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態保護與建設情況,全面瞭解青海省生態建設取得的積極成果、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委員們通過考察,圍繞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好生態移民工作、推進合作交流、深化對口支援等五方面,提出20多條建議,為國家完善生態保護髮展戰略、推動青海科學發展獻計出力。
  而在過去數年間,通過在滬全國政協委員的努力和推動,滬疆兩地政協已經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上海市政協除為新疆、西藏等地政協培訓幹部外,還促成上千萬元的資金和物品的援助。
  在經濟援助的同時,文化援助、項目援助也穩步開展。如陳凱先、藍閩波等委員將太陽能熱發電新技術推廣到西藏日喀則地區,並與西藏、新疆有關企業共同推動藏藥、維藥研發;傅新華、趙麗宏等委員積極推動上海光明食品集團和新疆建設兵團產業合作項目等。委員們用勤勉、踏實的工作,讓智力援助“落地生根”。
  (原標題:聚焦改革全局 心系萬千民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d11cdzd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