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的問題一個沒少,但中日之間的交流卻似乎轉暖。作為日本執政黨的自民黨副總裁高村正彥來了。這是繼前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東京都知事舛添要一之後,又一位日本政要到訪北京。
  日本政要這兩個月來勤跑北京,級別一個比一個高,說話的音量一個比一個大。很顯然,日本有識之士對中日關係的走勢還是很著急的。不光是日本,中國方面也有人士訪日。就在上個月,原全國政協常委胡德平訪問日本,與日本多位內閣官員會晤,甚至還與首相安倍晉三進行了晤談,這似乎給冰冷的中日關係添了點溫度。
  雙方的熱絡互訪能否給中日關係帶來解凍的喜訊呢?顯然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背後還缺點什麼呢?許多人下意識就能指出中日關係的癥結所在,從歷史問題到釣魚島問題,不一而足。這確實是存在的。不過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許能把中日關係看得更清一些。
  中日關係從來都不只是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那麼簡單。在東亞地區,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考慮到美國因素。就中日關係而言,由於美日同盟的存在,美國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從更長的歷史維度來看,中日關係發展的好壞與中美關係的好壞有著正相關性,並且受到中美關係的制約。
  上世紀50年代後,中國就實施了“以民促官”對日外交方針,希望恢復中日邦交。不可否認,它的成績是巨大的,此後中日之間交流日趨活躍,形成了中日友好的民間基礎。然而由於日本自民黨政府追隨美國,持強烈反共反華立場,民間交流的溫度無法上升到更高層次,中日邦交正常化始終無法順利實現。但當中美開啟對話與和解之後,中日關係旋即升溫,併在短時間內實現復交。
  80年代,中美關係正處在上升期,同期的中日關係也變得風生水起。90年代後,中美關係開始磕磕碰碰,中日關係中的各種問題也不斷浮現。近年來,由於權力在全球範圍內出現轉移,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在東亞地區表現得特別突出,相應地中日關係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可以說,釣魚島問題和歷史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同樣不會孤立地影響中日關係,其“自由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它不過是在更大歷史背景下,在中美權力漫長的轉移過程中,並不意外地充當了中日關係嬗變的註腳。
  由此可見,要完成中日關係走上正軌這個艱巨任務,美國的角色不可或缺,這需要美國對華有充分認知。以傳統思維和成見來審視中國,這不會給美國帶來任何正向的反饋,傳導回東亞地區,安倍晉三等人的言行可想而知,中日政治關係不會有真正的起色。
  當然,這並非說中日關係不需要雙方自身努力,中日之間民間基礎仍然重要。除了政治之外,中日之間還有其他廣闊的交流舞臺。我們看到在日中國留學生在街頭索抱希望改善中日關係,剛剛辭世的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也曾說日本應為侵華道歉。這些友善的舉動和聲音正一點一滴地為中日關係的改善積累著正能量。
  (高望,海外網專欄作者)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www.haiwainet.cn),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d11cdzd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